当我们迎着春日的朝阳,精神抖擞地大步向前,昨日的英雄,仿佛还在眼前,当年的牺牲,依旧铭记在心。
海军某部官兵从祖国南端出发,凭借7座青石墓碑上的寥寥信息,不断找寻烈士的家人、战友以及他们过往的经歷。数万裡的追寻之路,隻為英烈不被青山掩埋,不被后人忘却。
空军某雷达站官兵始终没有忘记為抢救阵地装备而牺牲的“黄岛19烈士”,他们将烈士的名字写在19块岛石上,让“英雄石”作為“励志石”,激发大家心中的英雄气……
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让过去拥有未来的最好方式,是此时此刻的“我”不懈奋斗、奋勇向前。
今天,我们将继续和各位读者一起走进边防官兵,见証他们缅怀英烈的故事,也记录他们永远向前的足跡。
连队胡指导员组织各班班长在一株木棉树下捡起了一些掉下的花瓣,尽管飘落在地,这花的顏色依然火红火红的。
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追思,也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那些讲述昔日战斗情景的文字,化作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的景象,浮现在大家眼前……
彼时,刚刚到任的胡指导员,隻把营区裡的这棵木棉树当作寻常植物那般看待。直到陪同李成文烈士的弟弟李成全来到树下,枝头上红得耀眼的木棉花,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去年的清明节,李成全老人来到了连队,那是我第一次见他。”胡指导员记得,老人的话不多,只是安静地听着官兵讲述连队的新变化,不停地点头。但走到木棉树下时,他停住了脚步。
李成全老人一直抬头望着树上的木棉花,许久后开口说道:“那年,我哥去当兵的时候,正是春天,木棉花刚打苞。两年后他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也是木棉花快开的时候。”
听到这些话,胡指导员心绪难平。他忽然意识到,那满树木棉花的赤红,正是先辈的热血,是英雄的本色。
那场战斗的前一夜,李成文曾望着幽静的夜空和战友说:“冲锋号就要吹响了,我们不能当熊包,為祖国為人民死了也光荣!”
翌日的奋战中,為了打开前进通道,李成文背着全连最大的一具爆破筒,带领爆破组向敌堡冲去。面对眾多的明碉暗堡,他完全忘记了左腿负伤的疼痛,跃到一座敌堡下面,毅然用手托起炸药包,紧紧顶在敌堡墙上,拉燃了导火索,强烈的爆炸震得山摇地动,硝烟顿时吞没了眼前的一切……
壮烈牺牲后,李成文被中央军委授予“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连队也因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连”荣誉称号。
“战斗打响前一天,李成文光荣入党,在木棉树下和时任指导员李申长谈心声。”胡指导员说,在连队官兵心中,木棉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树,当初修建荣誉室时,大家特意将屋内所有的背景墙体刷成了木棉花的红。
“木棉花散发着英雄气质,花期过了,它不会枯萎凋零,而是毅然决然从枝头坠落,砰的一声,以无比壮烈的姿态回归大地。”一天,胡指导员捡拾了一朵木棉花,放在了写有李成文烈士生平事跡的那面墙下,以示追思。
“不少战友看到后,也默默在后面摆放了花。”胡指导员说,后来,那面墙下的木棉花越来越多,整整齐齐排了数十朵。
木棉花开,致敬英雄。连队官兵共同约定,以后每到春日,大家都会在荣誉室举行一个仪式,為先烈献上象征着英雄精神的木棉花。那天,他们会喊上一句话:“‘英雄连’的兵不会忘记歷史,‘英雄连’的兵会一直前行!”
成為“英雄连”的一员,胡指导员觉得很光荣,也感到肩上的压力不小:“我的岳父母是云南人,他们在儿时都学习过李成文的英雄事跡。听说我来到了李成文烈士生前所在的连队,他们非常激动,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干。”
“2019年的清明节,我正在机关工作,曾前往安葬着李成文烈士的陵园参观。”如今,真正成為“英雄连”的一员,胡指导员一直想再去瞻仰祭拜李成文烈士。
“那日天高云淡,十分寧静,我独自一人走进陵园。站在墓碑前,还没等心中的千言万语说出口,就忍不住红了眼眶。”他说,那一刻的心情实在难以形容,有思念,有缅怀,有感动……
墓碑背后的鲜活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4岁,碑上的黑白照片,仍是李成文年轻时的模样。他曾是父母口中懂事听话的孩子,也是弟弟妹妹们的榜样和依靠,然而在那场战斗后,他永远成了连队官兵心中的精神坐标。
墓碑很干净,金色的碑文闪着光,看得出来,常常有人维护,但胡指导员还是认认真真擦拭了好几遍,并為李成文烈士献上了从连队带来的木棉花。
胡指导员记得,雕塑下的长文裡,有这样的话:“李成文精神同他的塑像一道,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芒!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多年过去了,先烈们為了祖国和人民英勇奋战的样子,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与英雄先辈的对话让他明白,前进的路,其实就在脚下。
面对李成文烈士的雕塑,胡指导员代表全连官兵深情告慰:“不管多少年过去,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英雄连’的兵,决不会给您丢脸。”
“过往的歷史是那麼真实具体,曾经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连队每一名官兵更深刻地铭记过去,更勇敢地走向未来。
二级上士周祥向旅机关借来一些资料,还在网上找到了当年记述李成文烈士英勇事跡的新闻报道。他把这些都重新打印了出来,集纳成一个小册子。
“李成文烈士刚当兵时,也是个虎虎生威的小伙子。”周祥在资料中了解到,“当年,李成文有着一股子冲劲,大家都叫他‘拼命三郎’。他在跳木马练习中第一个站出来试跳,不小心一头栽进沙坑裡,鼻子嘴巴裡都灌进了沙子,但他用水冲了一下就接着跳,没有一点犹豫。”
读着这些故事,周祥的心裡有了共鸣的感觉:“没想到,我和李成文烈士在性格上竟有一些相似。”他想到,刚入伍时的自己也是这样,练战术动作时,不管不顾地向前冲,等到了终点才发现手掌和膝盖全破了,班长给他抹药时,他还强忍着说不疼。
一级上士寧德宇了解到李成文烈士在儿时救人的事跡:“李成文烈士从小就是个热心肠的人。当年,一个不会游泳的小伙伴在玩水时踩空落到深水裡,李成文发现后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将他救起。”
每一名官兵都在这场追寻中,找到了与李成文烈士的某种“联结”。有人找到了当年以李成文為主人公的传记文学和连环画,有人找到了李成文战友谱写的歌曲《歌唱英雄李成文》。
通过这样的追寻,连队官兵更加感到英雄们舍生取义的精神生生不息,和先烈血脉相连的情感仿佛能穿越时空,如今他们守卫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似乎都凝聚着烈士的英魂。
巡逻时,连队官兵会穿过一片繁华热闹的街区。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车流,寧德宇禁不住想到了李成文冲锋的样子,想到了荣誉室裡的锦旗。那次巡逻归来,他在日记中写道:“没有英雄昔日舍身忘我的牺牲,何来今日的欣欣向荣之景。”
在这座边境小城,每年有长达半年的雨季,尤其是高温难耐的夏季,气温有时会超过40摄氏度,但没有一名巡逻官兵叫苦叫累。新兵们期待着自己能尽快在训练场上通过考核,前往界河边巡逻﹔连队的“龙虎榜”上,越来越多的官兵打破纪录,留下了他们精武强能的奋斗足跡……(姜贵林、王德赛、贾思宇)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