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直播,引爆国际互联网。仅其在上海直播的6小时,就吸引了560万人观看,收获上万条留言。
“甲亢哥”何许人也?这是一位在YouTube上坐拥3700万订阅者的顶级网红,英文名“IShowSpeed“。这个博主在中国也有些知名度,因为其表情极度丰富,情绪时刻处于“爆炸”状态,“甲亢哥”的外号由此而来。
游上海、逛北京,穿花袄、看舞狮,吃火锅、尝豆汁,骑共享单车、坐小米SU7 Ultra……第一次来中国的“甲亢哥”玩得很嗨,时而“瞳孔地震”,屏幕前的外国网友看着一幕幕同样“很不淡定”。
当看到路人拉着“甲亢哥”唱他在中国的“成名作”《阳光彩虹小白马》,他们感慨“原来中国人民这么热情,有趣又有梗”;
“甲亢哥”全程2K直播不掉线,哪怕乘和谐号穿过连绵隧道时也毫无卡顿,“中国网速这么快、这么稳定吗”的弹幕刷屏……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论”左右下,西方媒体所呈现与讲述的中国严重失真变形,经年累月的泼污与阴阳,形成了高高的舆论幕墙,扰乱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真实的中国百闻不如一见,这个开放的东方大国不仅欢迎八方来客,而且随着传播技术更迭、社交媒体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素人游客和各国博主将中国全方位展现在镜头面前。
这回,没了西方媒体这一“中间商”搞事情带节奏加滤镜,事无巨细的记录、一镜到底的直播,让外国网友顿悟:原来中国是这样的、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的。不是“落后”“封闭”“脏乱”,而是炫酷、文明、现代,没有“森严”“压抑”,只有热络、温情。
“铁幕”“壁垒”,一秒破功,这恐怕是西方媒体怎么也没想到的。前段时间,有人将中美网友小红书连夜对账比作新版“厨房辩论”,照出了两国在经济、社会制度和民生幸福上的差距。某种程度上,“甲亢哥”的直播也是一个棱镜,它给国外年轻人开了一个“全景天窗”,让他们以真实所见校对对华认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甲亢哥”直播间的评论区,有外国网友写下这样一段话:“尊重中国人民和中国。希望我们可以和睦相处,放下政治分歧。”这句话,让人想起前几天,曾在小红书上互发家庭照感动亿万网友的中美两个普通家庭在上海“奔现”,两家人互换礼物、共游乐园的画面,引发网友感叹“这才是世界该有的样子”。真心希望这样的民间互动越来越多,让中西方人民了解真实的彼此。
在微博上拥有50多万粉丝的一位中国视频博主表示,“甲亢哥”的视频消除了西方媒体的反华宣传,这个美国人“在做老天爷的工作”。
这位美国网络明星在中国突然走红,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常现象,因为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一直在警告,北京正努力在国内外进行宣传,损害华盛顿的利益。
这类警告是在美中关系连续数年恶化之际发出的,而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又加剧了这一局面。
当然,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与丑化、攻击与打压不会因为舆论“铁幕”开裂而休止。大量政客在涉华议题上,仍然是渲染对抗、零和博弈那一套。但我们相信,国际交流和传播变革将在时间的累积中形成不可抗拒的力量,最终让更多人看清真相。
说到底,事实胜于雄辩,扎扎实实发展的中国不会被外界聒噪干扰,也经得起随时一镜到底。欢迎更多人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收获温暖、收获惊喜。
26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在X平台发文对“甲亢哥”中国之行引发的反响表示祝贺,推文标注“#240小时免签证”的标签。
该推文写道,IShowSpeed开启了中国之旅,已经吸引全球广泛关注,这表明数字网红们正在弥合文化差距,为外国观众了解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创造新渠道。
去年12月,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为包括美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的公民访问中国某些地区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为其提供了长达10天的过境免签证政策。
就在该政策宣布的一个月前,美国国务院对前往中国内地的美国人发布了二级警告,敦促他们“更加谨慎”。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也在X平台上表示,欢迎更多美国朋友来弥合文化鸿沟,让人们对中国有一个不加滤镜的了解。
中国媒体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称,中美民众对“多走动、多交流”的渴望,始终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向前提供着重要动力。
卡尔说:“‘甲亢哥’受到的欢迎表明年轻中国网民对美国的好奇,以及世界各地年轻人对名人的好奇。”他补充说,这种“共同兴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迹象”。
卡尔补充说:“相互了解对方的演员和名人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确实有助于打破我们对彼此的刻板印象。”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美民间交流的蓬勃生命力,是无数个体用脚步丈量、用镜头记录、用真心碰撞出的鲜活故事。当“甲亢哥”举着手机与中国年轻人即兴合唱《阳光彩虹小白马》,当外国“草根素人”通过镜头分享中国的美食、美景以及有趣经历见闻,全球观众在笑声中感受着中国的友善与亲近。这种“去滤镜化”的呈现,击中了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刻意设置的认知盲区,打破了他们人为制造的“寒蝉效应”和“信息茧房”。
当更多美国民众被真实的中国所感染,选择加入“ChinaTravel”大军亲身打破“滤镜”, 数字时代让两国人民有了沟通新通道,成就了中美交流的“滚雪球”效应。而民间交往之所以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其扎根于人性最基本的共鸣:移动互联网的便捷、凌晨依然安全感满满的街道以及素昧平生而友善好客的中国民众,这些画面没有刻意去渲染什么,却让观众自然感受到一个文明古国与现代创新的交融。同样,当中国网友请美国朋友帮忙修改英语作文,当双方用“猫税”破冰、用网络热梗互动时,文化差异反而成为增进理解的催化剂,这种跨越国界的互动,恰恰证明了真诚和真实的力量。
中美民众对“多走动、多交流”的渴望,始终为两国关系的稳定向前提供着重要动力。推动民间交流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年轻一代正成为交流的主力军。皮尤中心此前的一份民调显示,美国18—29岁年轻人对中国有负面认知的比例要比平均值低11%。《经济学人》在2023年的一份报道中称,45岁以下的美国人相对更少将中国视为“对手”。无论是美国艾奥瓦州中学生与中国伙伴种下的友谊树、景山学校与牛顿中学时隔5年重启的交流互访活动,还是华盛顿州中学生代表团在清华附中唱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都预示着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更多两国新世代的共同记忆之上。
当然,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偏见不会因几次直播或社交媒体互动而消散。美国政府近期在涉华议题上的某些言行,如修改涉台立场、渲染贸易逆差等,仍可能为民间交流蒙上阴影。但这也恰恰说明了中美民众直接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出席论坛的86位跨国企业正式代表中有约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占比最高。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为更多外国友人走进中国、了解中国,为更多外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创造便利。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是中美两个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它们同样适用于民间层面。
中美关系的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让中美民众多走动、多交流,让真实的声音穿越偏见的迷雾,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未来的方向。当更多“甲亢哥”和“小红书家庭”用真诚架设桥梁时,每一次民间的相遇都在书写新的可能。中美人民用双向奔赴的行动表明:两国关系的大门是由人民打开的,这扇大门一旦打开,就不会再被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