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美国空军正式批准F-35战斗机项目进入全速生产阶段(Full-Rate Production,FRP),这一里程碑式的决定标志着这款第五代战斗机正式结束长达数年的低速初始生产(LRIP)阶段,开始进入大规模量产和交付的新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关键节点原本计划在2019年达成,但由于一系列技术测试的延误,特别是TR-3软件升级包的验证问题,以及全球供应链中断等多重因素,导致项目进度比预期推迟了近五年之久。
F-35的主要生产基地设在得克萨斯州沃思堡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总装厂,该工厂采用了先进的脉动式装配线技术。根据最新规划,生产线架的基础目标上。通过持续优化全球供应链网络,增加自动化装配设备投入,预计到2025年,年交付量有望突破170-190架大关。这一产能提升计划还包括消化此前因软件验证而积压的TR-3升级版飞机。截至目前,美国空军已接收超过500架F-35A常规起降型,海军陆战队则分别装备了F-35B垂直起降型和F-35C舰载型各数百架,三军总装备量已突破1000架。按照美国国防部长期规划,最终采购总量将超过3100架,成为美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斗机项目。
这一产能提速决策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美国国防部在声明中明确指出,F-35的全速生产是对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变化的直接回应,旨在维持美军在该地区的空中优势地位,特别是应对潜在对手隐身战斗机的发展。F-35系列包含三种主要型号:A型陆基常规起降版、B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版和C型航母舰载版,这种多军种通用的设计理念使其能够有效替换老旧的F-15、F-16等第四代战机,构建起完整的隐身作战体系。
在技术性能方面,F-35搭载的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与分布式孔径系统(DAS)的协同工作,可为飞行员提供360度无死角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其先进的传感器融合技术能够同时处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海量数据,大幅提升战场信息处理效率。相比早期生产批次,最新Block 4升级版的F-35整合了更多新型武器系统,包括AGM-158贾斯姆远程反舰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更值得关注的是,从2025年开始,新型AN/APG-85雷达将开始装备,该雷达在抗电子干扰和探测距离等关键指标上都有显着提升。
中国空军对此保持高度关注,因为F-35产能的快速扩张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的空中力量对比。中国自主研发的歼-20重型隐身战斗机自2017年正式服役以来,已经建立起约250架的现役机队规模,预计到2025年中期,这一数字将接近300架。歼-20采用独特的鸭式气动布局,机身长度达到20.3米,通过先进的隐身涂层和外形优化,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控制在0.05平方米以下,隐身性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最新换装的涡扇-15发动机使其具备了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马赫,作战半径超过2000公里,这一指标明显优于F-35系列约2200公里的最大航程。
在武器系统方面,歼-20配备的PL-15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配合其优异的隐身性能,在超视距空战中能够对F-35形成有效威慑。与F-35相比,歼-20在高速机动性能和作战半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适合执行区域拒止/反介入(A2/AD)作战任务。虽然F-35在航电系统集成度和网络中心战能力上保持领先,但其单机维护成本高达3万美元/飞行小时,且最大飞行速度限制在1.6马赫,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作战效能。
中国空军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不断提升歼-20的作战能力。最新研发的双座版J-20S已于2025年进入部队服役,该型号不仅提升了飞行员的训练效率,还能模拟敌方F-35进行实战化对抗演练。在生产方面,中国空军已将歼-20的生产线扩展至四条脉动式总装线架。这种模块化生产方式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将单机装配时间缩短了30%以上。
F-35进入全速生产阶段给中国空军敲响了警钟,表明在现代空战中数量优势同样至关重要。根据美国空军的规划,到2030年其隐身战斗机机队规模将超过2000架。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美军计划在2025年7月首次在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部署F-35中队,与日本嘉手纳基地和韩国群山基地形成联动,构建起完整的隐身作战网络。日本自卫队已经接收了数十架F-35B型,韩国空军也装备了上百架F-35A,这些部署显着增强了美军及其盟友在南海周边的隐身作战能力。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空军需要进一步扩大歼-20的装备规模,目标是在未来数年内建立起约800架左右的隐身机队。歼-20凭借其超远航程优势,特别适合执行西太平洋地区的远程巡逻任务。在多次模拟对抗演练中,歼-20展现出了对F-35的明显优势,特别是在超视距空战环节,其性能表现尤为突出。
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型隐身战斗机歼-35也进入了关键发展阶段。2025年上半年,空军版歼-35A正式亮相,海军版则完成了电磁弹射系统的适配测试,即将装备福建号航母。歼-35源自早期的FC-31验证机项目,经过多次设计迭代后,最终采用了单垂尾气动布局,雷达反射截面积控制在0.1平方米左右,最大飞行速度达到1.8马赫,略优于F-35系列。其单机造价约5000万美元,具有较好的经济可承受性,便于大规模列装。歼-35与歼-20形成的高低搭配组合,类似于美军的F-22与F-35的搭配模式,但中国方案更注重成本控制和供应链自主化。
歼-35的研发过程充分体现了快速迭代的现代装备发展理念。通过先进的风洞测试和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团队不断优化其低速操控性能和舰载适应性。与F-35C相比,歼-35的翼展更小,更有利于航母甲板调度和机库存储。国产WS-13发动机提供了更高的推重比,增强了其机动性能。2025年7月,多架采用标准涂装的歼-35原型机同时亮相,标志着该机型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中国空军计划未来采购约1000架歼-35,与歼-20共同组成总数达1800架的隐身机队,这将有效平衡美军在隐身战机数量上的优势。
为应对F-35的产能挑战,中国空军正在实施多项应对策略。包括加大研发投入,新建多个综合测试设施,加速歼-35的验证进程。通过国家级重大专项统筹资源,优化成都和沉阳两大飞机制造基地的分工协作——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专注于歼-20的空优型发展,沉阳飞机工业集团则主攻歼-35多用途型的研制,实现隐身战斗机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当前全球隐身战斗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美国F-35的全球交付量已突破1200架,中国歼-20机队规模约300架,而歼-35也开始进入量产阶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军福建号航母正在进行歼-35舰载型的适配测试,这将显着提升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能力。通过这些系统性发展,中国空军正在逐步缩小与美军的代差,并通过持续扩大产能来应对未来的战略挑战。
从整体发展轨迹来看,中国空军已经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跨越式发展。虽然F-35的爆兵模式给中国空军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创新潜力,推动歼-20和歼-35进入全速生产阶段,确保亚太地区空中力量的战略平衡。未来十年,隐身战斗机的数量与质量之争将成为决定区域制空权归属的关键因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